就业指导

4008-080-937
当前位置:首页 >> 就业指导 >> 正文

真正舒适的工作,绝不是钱多事少离家近

发布时间:2019-10-10     来源:全国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测评中心     点击次数:2119

前两天收到一个读者提问,问我是否存在“舒适”的工作。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因为很多人可能觉得舒适的工作,无非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 但实际上,这种工作是不存在的。 钱多、事少、离家近这三个条件综合起来,最后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下面这样: 当我们去判断一个工作是否“舒适”,绝不是肤浅地从物质条件上来下评判,也绝不能盯住当下这一个时间节点来判断,而是要拉长到一个人整个职业生涯的前、中、后期来综合分析。 真正舒适的工作,是既能让你继承旧的工作经验,让专业技能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稳步升级,又可以启发后面的新工作,为你将来打开更广阔的天地作铺垫。 换句话说,舒适的工作并不是一种静态享受的状态,而是一种动态成长的状态。现在短暂的“舒适”,是为了未来能够更长久的“舒适”。 按照这个逻辑去思考,那么如何判断一份工作是否“舒适”呢?下面三个维度,可供大家参考: 1. 满足感:让你在日常不断收获小成就 什么叫小成就? 就是你稍微努力一点,就能发生明显改善的事情。 打个比方,这就像摘苹果。你站在原地伸手够不到,但稍微踮起脚尖,伸展手臂就能碰到。 大多数职场上的成长,不会那么翻天覆地,反而都是这种小成就的累积。 比如方案做得更漂亮了一点,文案写得更通顺了一点,收获了客户的一个表扬,或者与同事的沟通配合更顺畅了一些。 它们都是职场中的小成就,也是促使我们不断进步的正向激励。 虽然这种小成就带来的舒适感非常短暂和有限,但如果每天都能有这样的“小确幸”存在,长期来看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因为对于刚踏入职场的新人而言,不可能刚工作就给公司拿下一笔大订单,或者独立完成一个大项目。反而是在日常工作中,一点点完善那些小漏洞,一点点向前迈进小碎步,更加的实际和有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是这个道理。 拿我自己举例。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品牌咨询,那时有个很小的工作是做什么呢? 帮客户的产品想名字。 当时我们服务一个国际知名的电梯品牌客户,它们推出了一个全新系列的电梯产品,分别针对办公楼、住宅、商场等不同的使用场景。 客户要求既要体现电梯产品的特点,又能和他们的欧洲血统和文化有所联系,并且产品名本身最好也能自成体系。 于是接下来的一周时间,我翻遍了欧洲的神话和历史书籍,找了一大堆“既能体现电梯产品属性,又能和欧洲文化血统有联系”的名字出来。 比如埃及神话里的神兽,北欧神话中的神明,甚至罗马帝国的内政体系我都拿出来研究了一番。 与此同时,我也跟老板不断地琢磨和讨论,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成长让我欣喜。 渐渐的,我开始摸清楚起名字的规则和套路都有哪些。比如名字的字数在4字以下为最佳,读起来有韵律感的名字都有哪些特点等等。同时,我也开始学着独立制作产品的命名构架体系。 单独把这每一条成就拿出来看,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可一旦积累起来,这就是一套方法论了。并且,它还启发了我后来写广告文案和策划方案的思路方法,对我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你看,这就是小成就的力量。 所以我强烈建议各位,审视一下自己每天手上正在做的工作。你是否能从中找到让你获得持续满足和成就感的事情。 哪怕它们很小很小,但只要能让你有显著的改善,那就值得去记录。大家不妨反问自己: 1. 今天我对事物的认知,是否与昨天有所不同? 2. 今天我做事的方法,是否比昨天高效了一点点? 3. 昨天犯过的小错误,今天我是否成功纠正了过来? 从日常的实践出发,小成就最后也能积累为大成长。 2. 求知欲:让你有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意愿 我一向反对把工作称作“螺丝钉”的说法。 是不是螺丝钉,不由工作性质决定,而由你的主观意志决定。 如果把一家公司比作一个精密运作的工厂,虽然你做着“螺丝钉”的工作,但你可以看看周围的“螺母”在做什么,“扳手”在做什么,“传送带”在做什么...... 任何一项工作,必定和上下左右不同的工作和人发生联系。你的眼光如果永远停留在手上做的事情,即使再熟练再舒适,未来一定会感到痛苦,因为总有一天你会不适应。 我身边很多过了35岁、40岁的职场人开始焦虑,就是以前舒服日子过惯了。 他们的年龄虽然上来了,但经验和技能水平始终停留在30岁甚至更低的阶段。所以一旦行业发生大的风向改变或技术革新,陈旧的思想不能匹配新的竞争要求,自然要被淘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淘宝上的商家。 十多年前最早的淘宝卖家主要有两批人。第一批人是实体店小老板,大多以线下零售为主。他们本来就开了好几年的服装店、五金店,淘宝只是多出来的一个线上销售渠道而已。 第二批人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产品代理,装潢和打理店铺,在论坛发帖做推广等等。 那个时候看,你觉得哪种人能做成功?相信很少人会选大学生。 但有意思的是,后来绝大多数跑出来的,恰恰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大学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平台在不断进步,可平台上的玩家却少有在持续跟进的。 不信你看看淘宝发展到现在的样子,光站内就有几十上百种营销玩法。各种眼花缭乱的规则够你研究几天几夜的,这还不算每个月大大小小的促销节日: 那些做了好多年的线下小店主,去学习这些玩意儿简直就是听天书,还不如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老实实地卖货。 可那些年轻的大学生呢?脑子活络,记东西快,最要命的是还有时间。他们碰到新事物不是本能地抗拒,而是如饥似渴地学习。 我做调研的时候就遇到过一个开淘宝店的姑娘。 起初,她只是帮家里开拓一下服装产品的销售渠道。哪知道后来越做越起劲,她开始自己去厂家拿货,和广告商谈宣传包装,学习淘宝上的流量规则,研究市面上其他电商平台的优劣...... 这其中当然有痛苦,但收获更多的,是解决痛苦之后的快乐。 短短三年时间,她把自家店铺的月流水从0做到400万,工作室也建立成型。最近她开始研究淘宝直播的玩法,准备向网红机构进军了。 我问她你怎么这么厉害,能学这么多东西,不觉得累吗? 你猜她怎么说? 没有打鸡血,没有成功学,用她的原话说: “我觉得自己天生就适合干这个,所以一点也不累。” 你看,倘若一份工作能让自己有持续不断学习的欲望,那么再多的挑战都会想办法去克服。这种痛并快乐着的状态,才是工作带给你最真实的“舒适感”。 相反,当你做一份工作遇到新难题时,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愿想各种新办法去解决,那它带给你的就只有无尽的痛苦。 这时,你就要认真考虑该不该继续做下去了。 3. 轨道线:让你对未来的规划更清晰 前面两点讲的是现在,最后这一点聊聊未来。 还记得我在文章开头说的吗?真正舒适的工作,是能启发你以后的新工作,为你打开更广阔的新天地来做铺垫。 为了清晰说明这个问题,我先引入一个“职场性格轨道线”的概念。 所谓职场性格轨道线,就是撇开工作的行业属性,转而从这份工作背后对人最本质的能力性格要求来划分职业发展的方向。 比如下面我分出4条轨道线,分别对应了4种不同的能力和性格(如下图): 为什么要这么来分? 因为真正的职业规划,并不是按行业和公司来粗暴嫁接你的工作经历,而是以你这个个体为核心,从你自身的能力和性格出发,不断做出可持续的延展计划。 记住这句话,根据你的能力和性格做职业延展,而不是根据工作的行业属性。 比如在消费品行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互联网行业都有营销宣发部门。本质上这一类工作对人的性格要求都是趋同的,最重要的就是创意创新的思维。 那么一个在消费品行业做市场营销的人,是很容易跳槽去互联网行业或制药行业继续做市场营销工作的。因为它们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只是行业属性不同而已。 而这,是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学习上手的。 当你清楚了自己的能力性格之后,在不同轨道之间做嫁接就会非常容易。 比如你的能力性格属于轨道1中的“人际处理”,那么未来延展到轨道4上的“谋划带领”就顺理成章。 就像许多公司的高层领导也许对一线业务没那么专精,但懂得管理人,知道如何收服人心去干活,这就够了。 再比如你的能力性格属于轨道3中的“潜心钻研”,那么未来过渡到轨道2上的“创意头脑”也走得通。 就像许多互联网大公司里出色的营销策划,都是做产品出身。“产品就是最好的营销”,这句话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说了这么多,那这些和舒适的工作有什么关系? 真正舒适的工作,就是让你在不同能力性格轨道间做切换时,不会产生顿挫感。 用一句广告来形容,叫“丝般顺滑”。你的每一次轨道切换,都是顺理成章,而不是让你从头学起。 所以你考虑的不应该是原来做建筑现在跳槽去做互联网还来不来得及,而应该考虑原来做建筑培养了哪些方面的性格和能力,这些对你做互联网行业的哪些工作有帮助。 这才能解释那些跨行业跳槽的所谓“天才”们,是如何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稳步上升的。 能让你明确提炼出这份工作对你性格和能力的培养,然后顺着这条轨道线去做未来的规划。 这是舒适工作的最后一项特征。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最后简单总结一下,真正舒适的工作,从下面3个维度去考虑: 1. 满足感:让你在日常不断收获小成就; 2. 求知欲:让你有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意愿; 3. 轨道线:让你对未来的规划更清晰; 这其中,满足感推动你不断进步,求知欲帮你打开视野,轨道线让你对未来胸有成竹。这三点综合起来,你的职业发展不可谓不舒适。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11号